張峰,廣西欽州人,是廣西民族大學人工智能學院2017級軟件工程專業(yè)1班學生。“大學生活自由,但也不能就此懈怠。”在大學期間,張峰積極參加各類比賽,提升自己的專業(yè)實操能力。他致力于上好每一堂課,認真參加每一場比賽,敲好每一個代碼。2019年國家勵志獎學金、第十屆藍橋杯省賽二等獎、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廈門站)優(yōu)勝獎等獎項都是他大學期間留下的自律“獎章”。

張峰的大學生活是與代碼為伴。不同于文科專業(yè)的學生,軟件工程專業(yè)有著自己的實驗室,學生可在實驗室內進行軟件設計、測試等試驗。沒有課的時候,張峰就“鉆”入實驗室進行課程實踐,實操老師課上所講的內容。
刻苦也要講究方法,寫代碼的時間長了會讓人的思路僵化,每當這時張峰會停下,轉而去刷題庫。“刷題庫會讓人看到更多的可能,拓展人的思維。”他解釋道。上天從不虧待努力的人,大學四年,張峰的學習成績都排在班級前五。而優(yōu)異的他也被班主任周衛(wèi)老師關注到。通過交流,發(fā)現他們不僅同為欽州人,還是高中校友。頗有緣分的兩人經常交流,“周老師在生活、學習上都給予了我很多的幫助。”從大一開始,周衛(wèi)老師就經常鼓勵張峰參加各種比賽,校級、區(qū)級、國家級,張峰的比賽經歷豐富。
2019年5月,張峰和黃庭程、梁富泉兩位學長一同參加在桂林舉辦的第二屆廣西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競賽的題目為全英文描述,要求選手在5小時內上機編程解決8-13道題。這是張峰第一次組隊參加的大型比賽。由于比賽經驗不足,三人的配合程度不高,比賽中隊伍的溝通交流并不到位。隨著時間的流逝,張峰心中愈發(fā)緊張。雖然頭腦中有了解題思路,但在寫代碼時總出現錯誤,解題進度停滯不前。“冷靜,還有什么沒考慮到的嗎?”張峰和隊友冷靜下來思考,最終在三人的配合下,他們找到了異常并解決,完成了比賽。在這場比賽中他們獲得了三等獎,張峰感嘆:“我收獲到了比名次更重要的東西——學會配合。”
代碼的世界復雜且有趣,值得一步一步的去探索。2019年10月,在李熹、柳美玲老師的指導下,張峰和唐海涌、葉正楊一起組隊參加第五屆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廈門分站賽。10月18日晚上,隊伍到達廈門,第二天他們就馬不停蹄地進行訓練賽。10月20日下午,比賽正式開始。5小時內解決12個編程題目,每通過一個題目就升起一個對應顏色的氣球。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賽隊伍,隊員們心中都十分緊張。時間的緊湊和緊張的心態(tài)使得隊伍發(fā)揮失常,錯失三等獎。“這讓我們明白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張峰說道。
張峰對專業(yè)知識的實踐不僅體現在比賽上,更體現在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困難。
2019年,張峰作為 “景區(qū)伴游助手”——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負責人,進行產品后端和安卓端的開發(fā)。項目旨在為用戶提供景點實時導航解說,讓用戶更加了解景區(qū)的歷史與價值意義。
但在產品研發(fā)過程中,張峰卻遇到了難題。起初,張峰選擇使用定位器來獲取用戶當前位置,但這種做法會導致服務器接收信息過多,進而造成對設備的損害。為了給服務器“減壓”,延長設備的壽命,他不得不另尋他法。
“怎樣才能減輕服務器的負擔?”張峰滿懷疑惑。他匆匆跑到實驗室開展有關測試,抓住每一個在腦海中閃過的奇思妙想。缺乏靈感時,他便查詢專業(yè)書籍,以獲得新思路。沒有思路的日子,壓力也慢慢積蓄。他心中也開始煩躁起來。“冷靜--放松……你一定可以的。”張峰給自己鼓勁。
經過不斷的嘗試,張峰終于找到了改進之法——先將各景點的數據緩存下來,使定位器直接通過緩存數據獲取用戶的位置信息,從而不再“麻煩”服務器來實現用戶位置的確定。這成功達到為服務器“減壓”的目的。對此,張峰感慨道:“堅持下去,一定有不一樣的風景。”
在代碼的世界里需要不斷試錯才能找到最優(yōu)解。青春也是如此,只有不怕失敗,勇于嘗試,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張峰也尋找到了他青春的最優(yōu)解——通過考研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抓住信息化發(fā)展新機遇,在推進網絡強國建設中有所作為。(編輯:彭蓉 實習編輯:鄒佳 校對:李海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