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音】
廣西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唐平秋:
廣西主動順應科技發展大勢,對接國家戰略,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深度融合,推進人工智能加快發展。廣西民族大學立足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和東盟非通用語種資源優勢,積極打造“人工智能+東盟”特色應用體系,大力推進語料庫建設、垂直領域應用創新和國際化人才培養,全力服務國家戰略,積極為構筑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合作新高地,賦能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核心閱讀
近年來,廣西民族大學(以下簡稱“廣西民大”)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驅動力,以面向東盟的特色應用為導向,系統構建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育人體系與“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在服務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中展現了高校的使命擔當與創新活力。
一、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構建“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生態體系
廣西民大始終堅持學科建設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多年來持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在鞏固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優勢的基礎上,緊密對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和廣西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歷經20余年系統規劃和持續投入,逐步形成了以數學、光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等學科為引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學科集群,以及以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與海洋技術為代表的物質科學與新材料學科集群。
2018年,廣西民大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成功獲批博士學位授權點,成為全國民族類院校中首個工科博士點,標志著學校工程學科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2019年,廣西民大順應人工智能發展浪潮,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成為廣西首批設立人工智能學院的高校之一。2023年至2024年,廣西民大工程學、化學2個學科相繼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排名前1%,學科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廣西民大將人工智能與基礎學科深度融合,依托化學領域前沿技術,構建智能計算化學模型,成功研發抗癌候選藥物。目前,該成果實現科技成果轉讓費4600萬元,創廣西科技成果轉讓單項金額新高。
廣西民大依托廣西智語人形機器人重點實驗室、語言計算與智能廣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自治區級科研平臺,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與語言學、民族學、法學、建筑工程等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構建了“數理基礎—工程技術—人工智能”縱深發展的學科生態體系。廣西民大人工智能學院創新開設“東盟多語種與人工智能應用”“面向東盟的智能系統設計”等特色課程,建立了“實驗教學—項目實訓—企業實習—工程實踐—第二課堂”實踐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從理論基礎到工程應用的全鏈條培養路徑。
廣西民大人工智能學院現有近9000平方米的專業實驗場地,建有30余個本科專業實驗室,配備智能機器人、機器學習、大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處理等高水平實驗平臺,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的硬件支撐和教學保障。近3年來,廣西民大學生在全國大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國家級賽事中獲獎40余項,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二、發揮東盟語種優勢,建設高質量多語種語料庫與語言智能平臺
廣西民大充分發揮在東南亞非通用語種和區域國別學教學與研究方面的傳統優勢,整合東盟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科研力量,協同推進東盟多語種語料庫建設,著力打造“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閉環。
目前,廣西民大已建成覆蓋越南語、老撾語、泰語、柬埔寨語、緬甸語、印尼語和馬來語等7個語種的專業教學體系,組建了包括60余名專業教師、900多名在校學生和1000余名東盟留學生在內的語言資源開發團隊,并與老撾、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簽署人工智能合作協議,為語料庫建設提供了雄厚的人才支撐和本地化語料支持。
在語料資源建設方面,已完成越南語、泰語高質量文本語料2436萬字符的整理與交付,建成規模超過1GB的通用語料庫,并計劃擴展至500GB。同時,累計收集音頻語料超1萬個小時、圖片3萬余張、視頻資源1TB,并計劃在未來擴展至目前的百倍規模。在垂直領域語料庫建設方面,廣西民大聚焦法律、對外宣傳、影視、文旅等特色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中國—東盟法律雙語平行語料庫”已收錄5萬余條法律條文,涵蓋越南、泰國、緬甸等多個國家的法律漢譯與原文;“影視劇多語種語料庫”已收集1000萬條SFT(監督微調)數據,計劃擴展至2億條,為廣西短劇“出海”提供重要語言技術支持。
在技術研發層面,廣西民大科研團隊攻克了泰語、老撾語、柬埔寨語等語種的OCR(光學字符識別)技術難題,將識別準確率提升至75%~80%,并自主研發完成老撾語大模型的中老雙語微調訓練,推出系列東南亞語言翻譯軟件。還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參與制定現代緬文分詞規范,牽頭推進語料標注體系、語法樹庫、機器可讀詞典等基礎標準建設,為東盟非通用語種自然語言處理研究奠定了堅實標準基礎。
此外,廣西民大建成多功能語料庫檢索平臺、語言計算與智能廣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技術支撐平臺,與科大訊飛、中國—東盟信息港、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等20余家企業和機構共建語料庫標注基地和聯合實驗室,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推動語料庫技術在智慧機場、跨境客服、法律智能體等多個實際場景中落地應用。2023年,廣西民大與南寧吳圩國際機場合作開發的“面向東盟多語種智慧客服系統”投入運行,支持越南語、泰語等6種語言的實時語音交互,有效提升了口岸服務效率。
三、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人工智能垂直領域應用創新
廣西民大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依托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等多個教學科研單位,開展面向垂直領域的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產業化成果。
建筑工程學院智能建造團隊研發的數字邊坡智能監測系統已成功應用于平陸運河、中越友誼關“智慧口岸”等重點工程項目,實現監測成本降低30%以上。該團隊還牽頭開展大跨橋梁智能檢測、混凝土集料智能評價、水下基礎設施檢測等裝備與系統的研發,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并通過廣西路橋工程集團海外辦事處在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進行推廣。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與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相關機構合作,開展基于人工智能的HVAC(暖通空調)系統能效提升、銀河麒麟越南語操作系統研發等項目,不斷拓展人工智能在能源、政務等領域的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學院聚焦“語料—模型—應用”全鏈條創新,與潤建股份、數字廣西集團等企業合作,推進政務數據治理、行業知識庫與垂直場景智能體的開發;與廣西機場管理集團聯合研發面向東盟多語種的智慧客服系統,有效提升跨境語言服務能力。人工智能學院還依托廣西智語人形機器人重點實驗室,開展東南亞非通用語種語料庫與具身智能技術的融合研究,開發具身智能焊接機器人、復合機器人、半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產品,努力打造輻射東盟地區的智能裝備研發與輸出基地。
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突破了若干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更通過“問題清單—任務清單—技術清單—產品清單”成果轉化機制,實現了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高效躍遷,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AI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的新模式。近3年來,廣西民大累計承擔人工智能相關橫向課題80余項,合同經費超5000萬元,成果轉化效益顯著。
四、拓展東盟合作網絡,構建人工智能區域創新共同體
廣西民大堅持開放辦學理念,依托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科學技術處等職能部門,構建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合作網絡,已與東盟國家16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并在泰國、老撾、印度尼西亞合作共建3所孔子學院,為語料資源采集、技術聯合攻關與人才聯合培養提供了機制化保障。
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廣西民大與老撾國立大學共建人工智能與數字治理國際聯合實驗室,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設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并與越南河內大學、馬來西亞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簽署合作備忘錄,重點推進語言智能、數字資源建設、智慧教育等領域的合作。2025年,廣西民大啟動“一國一實驗室計劃”,力爭在2028年前實現與每一個東盟國家共建至少一個聯合實驗室的目標,形成覆蓋東盟全域的人工智能合作網絡。
項目合作與成果轉化也在不斷推進。廣西民大與馬來西亞國立大學聯合開展食用菌智慧種植技術示范,研發的“數字智慧蘑菇艙”已獲得馬來西亞市場訂單;“種桑養蠶小智專家”和“夜巡無人機裝備”等智能農業裝備正與越南方面推動落地應用。此外,廣西民大還參與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項目“面向東盟的廣西人工智能應用戰略研究”,為中國與東盟地區人工智能政策制定提供學術支持與決策參考。
在人才交流方面,開設“法律+東盟語”“東盟法治人才班”等特色項目,著力培養既精通語言又具備專業知識和人工智能素養的復合型人才;積極接收東盟國家研究生來校學習,并支持本校學生赴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交流訪學。近5年來,廣西民大累計培養面向東盟的高層次法律人才900余人次,為東盟國家培訓各類留學生5000余人次,形成了“招生—培養—就業—科研—服務—文化”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此外,還定期舉辦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論壇、東南亞國家調查報告研討會、東南亞語言與智能處理研討會等國際學術活動,搭建起中國與東盟學者、企業家的高端對話平臺,促進區域人工智能創新要素的集聚與流動。
通過不斷深化與東盟國家在“產學研用”各領域的合作與成果共享,廣西民大正日益成為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核心節點,為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合作與區域經濟數字化轉型注入持續動力。廣西民大與中國—東盟信息港、數字廣西集團等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城市、數字政務、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的應用示范,助力中國—東盟數字絲綢之路建設。
展望未來,廣西民大堅持“語料為基、模型為翼,應用為導、人才為本”的發展理念,持續完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具有東盟特色的語料庫建設與垂直場景應用創新,深化與國際一流高校、領先企業及東盟伙伴的務實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高地,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廣西民大計劃在未來5年內,新建3—5個自治區級人工智能科研平臺,培育5—8個具有東盟特色的AI應用示范項目,培養1000名以上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力爭成為服務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合作的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創新中心。
(本版文圖由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提供)
原文鏈接:2025年9月16日012版--廣西日報數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