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城秋至,暑意尚濃。9月6日,廣西民族大學(以下簡稱“民大”)2025級新生滿懷向往與期待,從祖國的五湖四海奔赴民大。當迎新的橫幅隨風飄揚,身背行囊的學子踏入校門時,青春在此相遇,我們用“心”迎“新”。
“你好,新同學!”
新生從南門入校后,便能看見醒目的印有“團結奮進,傳承創新”字樣的紅色迎新墻。這八個大字由今年入學的新生姓名組成,別出心裁的巧思引得新生們爭相打卡,紛紛在上面尋找自己的名字。
“民大對新生非常熱情,進入學校后一直有學長學姐幫忙,完全沒有初來乍到的緊張感。”文學院2025級新生朱晨曦手握錄取通知書,和父母一起走入民大校園。一路上,迎新的藍色帳篷為新生和家長建起一條助人長廊。核對信息、搬運行李、解答疑問……各學院志愿者們有條不紊地幫助新生完成開學報到的各項流程。
2024級政治學與行政學3班的李水丹作為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以下簡稱“政管學院”)的志愿者,負責在四坡十二棟宿舍門口接應新生行李。“我們工作配合得很默契,大家都很團結。無論男生女生,都爭著幫忙搬運行李。”每當有新生抵達,李水丹和同伴總會第一時間上前,接過新生手中沉甸甸的行李,用行動減輕新生長途奔波的疲憊。
這份無微不至的熱情背后,是一屆屆民大人的溫暖傳承。政管學院2023級政治學與行政學1班的昌雨璐主動擔任今年學院迎新的志愿者,回想兩年前的迎新日,她在學院前輩們無微不至地幫助下順利完成了注冊報到。“身為入黨積極分子,我有義務幫助更多人,把這份樂于助人的熱情傳承下去,發揮積極分子的作用。”
志愿者們的熱心與耐心,是民大新生們入校的第一份禮物。在深入各學院迎新一線,帶隊檢查新生開學各項工作時,校長韋仕珍對迎新工作負責人和志愿者的服務給予高度肯定。在學校領導的關懷與指導下,民大全體志愿者共同努力,確保了2025年迎新工作的順利開展。
相遇,新起點
來自廣東清遠的陳榮軒和父母一同來到武鳴校區。在材料與環境學院辦完入學手續后,他正式成為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的一員,也開始探索自己將要生活四年的校園。嶄新的教學樓、宏偉的圖書館、整潔的宿舍,還有侗族建筑瑰寶——風雨橋,其不僅是民大的經典地標,也展現出“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性。漫步在風雨橋邊,陳榮軒對父母說出了自己的未來目標:“來民大,我就奔著考研去。”
“大家都說廣西的水果便宜又好吃,和新疆的瓜果很不一樣。所以我要親自來這里上學,畢竟實踐才能出真知。”管理學院2025級物流管理專業的王璐萱在父母陪伴下,跨越4000多公里,從新疆自駕來到廣西南寧求學。這場跨越千里的奔赴,既是追求學業,又是追尋幸福——一份“甜蜜”的幸福。滿懷幸福與期待,她與父母在圖書館前合影留念,記錄這珍貴的時刻。
求學之路有好友相伴,注定不會孤單。來自材料與環境學院的兩位新生——潘智宇和覃靜潔,不僅是廣西貴港的“老鄉”,還是高中三年并肩成長的搭檔。對二人來說,跨越城市的求學路,因為有好友同行而少了陌生;扎根民大的新生活,也會因為好友的陪伴而充滿趣味。
在相思湖校區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基地樓前,2025級民族學專業的研究生李欣宇回憶研究生復試時來到民大的場景。“這是我與民大的第二次見面,感覺校園的樹木更綠了,環境更美了。”作為貴州銅仁人,民大豐富的綠植、頗具東南亞特色的建筑和親切和藹的老師,無不令她印象深刻。“希望能在研究生階段繼續攻讀自己喜歡的專業方向,豐富專業知識,充實自我。”
2010年5月,習近平同志到校視察,勉勵我校各族學子要“志存高遠、敏于求學、學有所成、鍛煉成才,努力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份殷切期望化作一屆屆民大學子不懈奮斗的精神動力。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與民大初遇的一幕幕,已經成為2025級新生們大學生活的第一頁。
愿新民大人都能在民大的求學路上,書寫屬于你們的人生新篇章。(初審:李建瑾 編輯:韋麗娜 復審:韋利坤 終審:孫壽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