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通訊社報道】6月27日下午,“民族志寫作與田野調查”主題學術講座在廣西民族大學博文樓一教一梯教室舉行。本次講座由廈門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彭兆榮主講。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陸曉芹教授主持講座,廣西民族大學、南寧師范大學、廣西藝術學院、廣西財經學院等高校師生近150人參加。

講座現場

彭兆榮教授作“民族志寫作與田野調查”主題講座
彭兆榮對“民族志”內涵進行講解,他指出,“大民族志”偏向于指一種方法論,“小民族志”則偏向于指一種方法。他說,要到現場調查才能形成問題意識,才能做好學問。調查者要注重田野材料的多樣性,應對一些特殊和特定的符號,如器物性符號的指示或指喻作細致的觀察和了解,并在實際調查中根據歷史語境和整體性的認識、分析做出相應的邏輯性判斷,形成證據鏈。在數字時代,人文學科的學生更要加強寫作訓練,注重文獻資料的整理與分類,把寫作日常化。
互動環節中,彭兆榮提醒同學們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學術科研、祖國和人民需要聯系起來。彭兆榮還向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贈送了學術專著《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以及《生命中的田野》《師說人類學》《小事大理》三本散文集。
陸曉芹表示,彭兆榮教授的講座有著深切的家國情懷和人文關懷,同時也有多學科融合的視野與方法,為同學們帶來了寶貴的學術啟發與實踐指導,希望同學們將其轉化為今后學習與工作的動力,做好人生規劃,實現人生價值。(初審:陸曉芹 編輯:劉夢嬌 復審:榮子卿 終審: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