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健,廣西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7級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她刻苦學習,曾獲2018年國家勵志獎學金、2018—2019年國家獎學金、2019—2020學年國家勵志獎學金等榮譽。2021年,她考取賀州市非定向選調生,現任廣西賀州市鐘山縣清塘鎮人民政府一級科員。2023年,雷健的“扎根基層擔使命,奉獻青春正當時”優秀事跡入選全區高校“青春獻禮二十大,強國有我新征程”優秀事跡典型人物,并被拍成專題節目在廣西衛視展播。

求知路上,初拾基層情懷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出生在賀州小鄉村的雷健和小伙伴總是幻想外面的世界,是繁華都市還是高樓大廈?而雷健深知,只有通過學習才能走出鄉村,見識大千世界。
在學校求學期間,雷健申請了國家助學金和國家助學貸款,這給渴望學習的她帶來了希望。“黨和國家對我們廣大困難學子的學業支持力度,深深地感動著我,也不斷激勵我要更加努力學習,學有所成,回報黨和國家。”雷健說。
2017年9月,雷健來到美麗的相思湖畔——廣西民族大學。在校期間,她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多次被評為“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她做事踏實穩重,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在學院團委學生會擔任素拓部部長、體育部副部長,在班級擔任學習委員、體育委員;她興趣愛好廣泛,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不斷積累工作經驗。
每一個崗位都是她發光發熱的舞臺,作為志愿者,她在火車站上指引來往的旅客、在廣西科技館咨詢臺答疑解惑、在養老院認真傾聽老人的心聲……在大大小小的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中,都有雷健的身影。
2020年6月,雷健到南寧市良慶區南曉鎮人民政府實習。期間,雷健跟隨領導下村逐個摸底調查“愛心助學”活動擬資助學生名單。來到脫貧戶陳大叔家,看到滿墻獎狀 ,雷健不禁豎起大拇指。雖然孩子成績優秀,但是陳大叔卻非常憂心。“今年家里有兩個孩子都被大學錄取了,但是學費按照家里目前的經濟狀況實在難以支付,不讓孩子讀大學又不甘心。”陳大叔哽咽地說。
“叔,您放心吧,現在國家政策好了,家庭困難的學生可以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就像我一樣,我也是國家一路資助上來的。如果您想了解具體內容,可以直接找我。”雷健感同身受,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陳大叔排憂。在她的幫助下,陳大叔家的兩個孩子順利辦好助學貸款的材料。
到基層去,用真心換暖心
2021年7月,雷健考取選調生,回到家鄉,隨后被安排到賀州市鐘山縣清塘鎮黃橋村,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
初入基層的雷健資歷最淺、經驗較少。身份突然從“大學生”轉變為“村支書助理”,雷健遇到許多困難。剛到村任職時,她缺少經驗,入戶開展工作時處處碰壁,遭到群眾的質疑。在一次入戶開展“國家反詐中心”APP安裝工作時,雷健因為不懂老一輩的方言,開口就被認為是“外地人”,群眾不信任她,一個上午都沒能完成任務。
選調生們應該向群眾多學土話,用樸實的話語將大政方針通俗化,才能讓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為了化解村民對自己的成見,雷健開始利用黨群服務中心創造更多接觸群眾的機會。她認真傾聽,努力學習村民說話的語調,逐漸能聽懂老人們口中的話,偶爾也能說一些方言。
一次雷健穿著紅色馬甲入戶走訪時,來到80多歲的黃奶奶家,問候道:“黃奶奶,我是大隊的駐村隊員小雷,您吃飽飯沒成?”黃奶奶認出雷健是駐村大隊的,起身迎接。雷健笑著問:“屋里頭還有人沒成?”奶奶輕聲回答:“沒得了,就我一個人。”在交談之中,雷健了解到,黃奶奶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兩個女兒已成家且在外打工,基本沒時間回家,黃奶奶常年獨自生活。雷健的到來,讓黃奶奶倍感親切,猶如見到自己的親人。她與黃奶奶促膝長談,在老鄉的笑臉和揮手中,她真切地做到了與人民心連心。
春耕之時,她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一起插秧;秋收季節,她閑時幫助農戶曬稻子;下雨了,她冒雨幫助村民搶收花生;天冷了,她會告訴群眾注意保暖,用煤氣罐時注意防范煤氣中毒……一樁樁一件件的小事,溫暖了群眾,也讓雷健收獲更多的稱贊與信任,“甜”到了心里。雷健深刻明白到基層工作絕非紙上談兵,必須要俯下身子、腳踩黃泥,用腳步去丈量這片土地。
不忘初心,扎根基層工作
隨著一次次下村入戶,雷健慢慢學會了與群眾打交道的技巧,逐步找準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每當下村開展入戶走訪工作時,她常常感同身受。當看到一家之主身患癌癥臥病在床,看到古稀老人獨自支撐一家老小,雷健不禁心酸。她總感覺自己能做的還是太少了,也愈發感受到群眾需要更多幫助。
廖大姐的丈夫身患肺癌治療無效去世,在家里還欠了很多債務的情況下,還要供兩個孩子讀書,雷健看到廖大姐家的情況符合臨時救助申請條件,于是幫助廖大姐核實填寫申請表,一定程度上減輕其家庭負擔。她還對廖大姐進行持續跟蹤,并協助其申請最低生活保障金、公益性崗位、產業獎補等,盡她所能幫助其早日走出困境。
雷健意識到,只有不斷深入基層辦實群眾“小事”,心系民生辦好群眾“急事”,才能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雷健向書本求知、向村干部問學,在字里行間中尋找方法。辦公桌上壘起的書籍、民情日記里厚厚的筆記,串起雷健成長的注腳。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中,對廣大青年走進鄉土中國深處,“自找苦吃”的做法給予高度肯定,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有這股精氣神。從農村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雷健何嘗不是在“自找苦吃”?真實的基層工作都是繁雜而瑣碎的,但點點滴滴都飽含真情。從安穩中走出去,從駐足中邁出去,這是雷健的青春志向。將近兩年的工作磨練,讓雷健從一個初出茅廬的青澀學生,成長為了群眾信賴的駐村干部。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溫順生教授說:“雷健同志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新時代選調生主動擔當、善于作為的良好形象,展現了高素質青年干部的青春活力。”雷健的奮斗軌跡正可謂是“青春揚帆下基層,夢想播種在沃土。基層實踐磨礪志,為民服務顯真情!”(初審:黃琳富 編輯:王馨 實習編輯:韋麗娜 校對:鄧思馨 復審:馬可靠 終審: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