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國家多部門聯合制定《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對于充實加強外語院校建設、擴大語種和教學規模、派遣包括非通用語在內的外語留學生等工作都作了明確規劃。同年,國家領導人指示在廣西民族學院(2006年更名為廣西民族大學)開設越南語和泰語專業,次年開設老撾語專業,服務于當時的對外戰略,這是學校非通用語教育的開端。進入21世紀以后,學校增設了柬埔寨語、緬甸語、印尼語、馬來語,專業語種數量拓展為7個,成為較早開設齊全東南亞國家非通用語種專業的高校。60年來,學校始終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為國家實施對外開放戰略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學校外語非通用語人才培養迎來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多元化的快速發展。
黨建引領為人才培養聚勢賦能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廣西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是承擔學校外語非通用語教學任務的單位,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和加強黨對學院各方面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結合外語專業學習特點,將黨建工作與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國際交流、文化傳承等功能深度融合,聚焦“學思想、勤思考、強翻譯、見行動”四大工程,創建獨具特色的“學思譯行”黨建品牌,通過將學院的發展規劃與國家和地方、學校的發展規劃有機融合,以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廣西面向東盟開放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師生進一步樹立家國意識以及正確的國際意識,為高質量人才培養賦能。通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等,不斷提升師生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具有高尚品德、堅定信念和創新能力的外語人才,不斷推進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

學院黨委獲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發揮黨委的政治領導核心作用,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學院強化黨委主體責任、黨委書記第一責任、班子成員“一崗雙責”,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落實第一議題制度,深挖課堂內外各環節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學思想”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夯實陣地提升組織力。以首批新時代廣西高校黨建標桿院系創建為契機,圍繞“五個到位”“七個有力”的建設標準,扎實落實“五基三化”深化年行動,創新性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黨員志愿服務活動等,加強與校外黨組織的共建合作,不斷拓寬黨建工作的領域和渠道。以把牢意識形態主陣地教育堅定“思想”錨點,嚴把研判師生思想、教材、課堂、學術交流與合作等關口,切實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以推進師資隊伍建設為抓手,抓緊、抓實、抓牢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全體教師參加師德師風專題學習培訓班,觀看師德師風警示片,爭做“四有”好老師。以教學研究筑牢“思考”支撐點,不斷推進學科建設,增強科學研究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學院中心工作為基準點,強化黨建品牌創建,豐富黨建品牌內涵,推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得到有效發揮。

打造東南亞文化藝術節品牌文化活動,豐富第二課堂思政教育
注重學生全程發展,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全力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學思用結合、知信行統一的素質能力提升,依托學科專業,創新活動形式,通過線上線下、場內場外相結合,把專業學習與理論學習有機融合,利用各類學科專業競賽,提升學生專業能力。通過抓好“大思政課”,將“勤思考”貫穿思想政治工作始終。通過制定分階段的教育計劃,確保學生在不同階段都能得到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通過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文化活動等多種途徑,認真研究學生從入校到畢業成長成才的根本規律,精心規劃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不同階段的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重點和方法措施,使學生的思政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舉辦文化節、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讓學生更好地增強文化自信。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舉辦東南亞文化藝術節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達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尊師重教、崇尚學術的育人效果。通過制定和實施“三全育人”、課程思政工作方案,強化課程思政建設,引導教師主動思考思想政治教育進課堂的創新方式,加強對專任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培訓,充分挖掘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師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指導,規范重點關注學生教育引導制度和工作程序,打造“讀書、養心、潤心、慧心”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動,引導學生完善人格養成和正確價值觀形成。
一流建設為人才培養夯實根基
抓好專業建設,夯實人才培養根基。2001年學校獲評首批國家教育部門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基地建設成果輝煌:2005年、2006年,越南語、老撾語專業先后獲批廣西精品專業;2006年被自治區黨委批準為廣西促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人才小高地——東南亞非通用語種翻譯人才培養基地;2007年,東南亞語專業群獲批國家教育部門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越南語專業獲批廣西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并于2013年獲批國家教育部門“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首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014年,越南語、老撾語、緬甸語、印尼語專業成為廣西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2018年泰語專業獲批廣西本科高校特色專業及實驗實訓教學基地(中心)建設項目;2019年,越南語、泰語專業成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2年老撾語、印尼語專業成為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繼2021年3門課程獲評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后,“越南語口語”課程于2023年獲評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抓好融合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新形勢下,學校積極響應國家非通用語人才培養戰略,大力推動東盟非通用語人才培養,形成了新文科引領下“學科融匯·思技融合·內外融通”的東盟非通用語種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學科融匯,是以知識為基礎、能力為中心、素質為目標,將非通用語種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語言技能+素質拓展+跨學科交叉”三級模塊化,設國際貿易、企業管理、商務旅游、國際關系、國際法等多個職業方向的跨學科交叉課程模塊,供學生自主選修,培養通曉東盟非通用語的國際貿易、涉外法律、旅游、營銷等領域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思技融合是“教材”“課程”“科研”“文化”多重育人功能組合發力,實現“語言技能與思政要素”深度融合,有效解決了語言技能教學與課程思政脫節的問題,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內外融通是通過第二課堂、校外實踐教育實習基地、志愿服務、國外留學等,構建“課內外+校內外+國內外”的全方位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具有多樣性、國際性、互動性,有利于個性化培養跨學科交叉復合型、國際化外語人才,有效回應了新文科培養新時代卓越人才的要求。

以賽促學,2021年以來學院學生參加自治區級及以上非通用語學科競賽,累計獲一等獎22項
抓好學科競賽,增強服務能力。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內外融通”提升實踐能力,通過“思技融合”內化思政素質,通過“學科融匯”夯實知識基礎,培養語言本領高的復合型“技術人”、學習能力強的主動型“學習人”和崗位需求匹配度高的銜接型“社會人”,東盟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2021年以來學生參加區級及以上非通用語技能競賽獲一等獎21項、二等獎18項、三等獎16項。畢業生質量獲用人單位認可。近3年來有就業意愿的畢業生全部落實就業去向。畢業生初次就業薪資水平位居全校前列。畢業生活躍在我國及東盟各國的外事外交、傳媒、教育、科研、金融、經貿、旅游等領域。畢業生對學校的培養滿意度近90%,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達95%以上。
教材建設為專業建設豐富內涵
堅持自編教材,積極發揮國內外語非通用語種教材建設示范引領作用。教材是教育教學的關鍵要素、立德樹人的基本載體,直接關系人才培養方向和質量。外語教材是外語教學的根本依托。多年來,學院非通用語教師團隊結合學校非通用語專業人才培養實際需要,創新教材編寫理念和模式,編寫出版了一系列“培根鑄魂、啟智增慧、適應時代要求”的非通用語教材,建設了一系列數字化課程資源,有力支撐專業建設與改革,大大豐富了專業建設內涵,為學校源源不斷地培養“立足廣西、輻射全國、面向東盟”的東南亞非通用語種人才提供了根本保障,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針對國內非通用語專業教材和課程資源稀缺、現有非通用語專業教材與學校人才培養定位不完全契合的問題,教師團隊拾遺補闕,根據本校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需要開設的課程,統籌規劃,列出建設清單,從專業核心課程到必修課再到選修課逐步建設,2014年以來共計出版紙質教材21部,涵蓋外語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培養類教材和文學類、文化類教材,集中反映了當代課程建設與相關專業發展的新成果。教材內容體現區域特色,緊密結合學校培養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和廣西全方位開放發展戰略的非通用語人才的目標定位;教材語料與時俱進,體現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可滿足培養新時代外語人才的需求。
面臨教育數字化的新形勢,教師團隊勇于創新嘗試,積極開發多媒體立體化教材,加快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豐富數字教育資源和服務供給。學院投入70萬元建設了3D情景模擬實驗室,錄制了6個語種的口語課視頻用于《越南語情景口語》等6部教材中;投入20萬元采購了藍墨智能云教學平臺,實現“教、學、考、評、管”一體化智能云服務;投入103萬元錄制了6門慕課,成為泰語、緬甸語、印尼語、老撾語等專業重要的線上教學資源;投入130萬元建設了虛擬仿真實驗室,開發了“泰國歷史與文化”課程的文化類虛擬仿真項目。

學院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稱號
學院教材和課程資源集中反映了當代課程建設與有關專業發展的新成果,成果豐碩,質量較高,其中1部教材獲廣西第十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5部教材獲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科研成果獎,2部教材獲廣西民族大學教學成果獎;多門課程線上教學資源包被國內兄弟院校引用。為表彰學院在非通用語專業教材建設方面的突出成就,2021年,國家教育部門授予廣西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稱號,在國內外語非通用語種教材建設方面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復合型人才服務社會彰顯擔當
六秩芳華,碩果累累。學院開設外語非通用語教育教學60年來,已累計向社會輸送了3200多名優秀的非通用語專業本專科、研究生人才,畢業生畢業后獲得晉升達60%以上,不少畢業生成為單位骨干甚至成為有關領域的中流砥柱。他們在各自領域為我國的國際文化交流、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學校已成為培養中國與東盟各國人民文化交流使者的搖籃。

學院志愿者服務第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暨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
學院在培養過程中除了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外,還積極為學生提供翻譯實踐平臺,幫助學生積累實戰經驗。學院常年為各級各類國際性會議、比賽活動提供語言服務工作,為學生創造了解國際關系、國際交往的機會,將所學技能更好地與實踐結合。印度尼西亞語專業2010屆畢業生安曉姍畢業后進入廣西師范大學工作,2014年正式入職國家某部委,2015年—2019年在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常駐,曾多次參與國家領導人出訪及印尼政要訪華籌備和接待工作。泰語專業2019屆本科畢業生、2021屆翻譯專業碩士畢業生黎碧月,2021年考取國家某部委。參加工作以來,黎碧月多次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參與我國領導人重要出訪外事活動,多次接待泰國副總理級別以上官員來華參訪,為多個政府部門提供翻譯保障服務。這得益于學生在校期間嚴格對應培養目標要求,注重學用結合,多次承擔跨領域口譯任務,為其順利打開工作局面打下牢固的專業基礎。
學院鼓勵學生在多領域增長知識見識,借助“3+1”學制幫助擴大朋友圈,秉持“將語言作為橋梁”開闊視野,助力自身成長,為其今后發展奠定了基礎。泰語專業2005屆畢業生黃偉偉曾留校任教,任教期間曾作為國家公派教師派駐我駐泰大使館教育組和國家漢辦駐泰代表處,隨后由國家某部委借調派駐我駐清邁總領館任副領事、我駐泰使館任大使秘書。2016年加入正大集團,先后擔任基礎設施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正大集團資深董事長辦公室助理副總裁,2019年至今擔任泰國正大集團連接三大機場東部高鐵公司運營總監。2020屆越南語專業校級優秀畢業生鄺旭森,2020年—2021年成為百世物流國際事業部管培生,在上海/杭州實習半年后外派胡志明市進行分公司業務培訓管理;2021年—2022年,任阿里巴巴Lazada商家運營,在深圳負責近200家企業出海東南亞業務;2022年—2024年,任字節跳動Tik Tok國際化電商搜索推薦產品運營,在北京負責對接Tik Tok搜索&推薦的產品和研發算法,推動項目在東南亞/歐洲/美國市場從0到1落地。柬埔寨語專業2010屆本科畢業生容康萍,是柬埔寨國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生院2014屆碩士畢業生、亢品集團創始人之一,柬埔寨國際商會、柬中貿促會會長秘書,2020年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亞熱帶植物研究所聘為客座研究員,2020年被廣東省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任命為駐柬埔寨王國聯絡處負責人。
學院非通用語專業的課程設置除了語言文學本身外,東南亞各國文化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了解他者文化的過程中,學生更加學會思考,不斷深入對自身文化的了解,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去尊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在工作和交往中能夠自覺擔負起將我國文化推向世界的責任。印度尼西亞語專業2013屆畢業生溫馨畢業后進入OPPO公司,外派到印尼,從品牌策劃專員到品牌部門經理,目前擔任OPPO印尼營銷總監,負責印尼OPPO的營銷活動,兼管體系內各事業部品牌,致力于將我國的產品、品牌與文化推向世界。柬埔寨語專業畢業生張艷萍,2012年起至今擔任中柬友誼臺記者,2015年至2018年借調中國駐柬使館工作。2020年10月3日,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在干拉省舉行的“布格里僧王—西哈莫尼國王健康中心”啟動儀式上,為張艷萍頒授柬埔寨王國“友好合作”勛章,表彰其為柬埔寨與中國友好事業作出的貢獻。
廣西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作為我國西南地區一所重要的語言類學院,在新征程上會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凝心聚力,開拓創新,秉承“立足廣西、輻射全國、面向東盟”的人才培養定位,繼續發揮獨特的學科優勢和國際化辦學特色,致力于培養更多高素質、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綜合型人才,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交流與合作作出更大貢獻。(初審:覃秀紅 編輯:林歡 復審:榮子卿 終審: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