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中國—東盟國家低緯地區空間環境聯合監測與計算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主任董曉龍,老撾國立大學校長烏冬·鵬坎平,廣西民族大學副校長高興宇,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秘書長孫麗琳及各單位專家代表等參加會議。

研討會現場
開幕式上,董曉龍對來自老撾和廣西民族大學的科學家表示熱烈歡迎,他介紹了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發展歷史和目前開展的重大項目情況,他表示,期待后續合作產出重要成果。
烏冬·鵬坎平表示,感謝中國在以往經濟、人文等領域提供的幫助和合作支持,希望以后加強與中國在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高興宇表示,“低緯地區空間環境聯合監測與計算”這一主題具有深遠意義,共商對策和共同應對挑戰,為應對空間環境中的各種挑戰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期待進一步加強與老撾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推動兩國科學界形成更為緊密的共生合作關系。
孫麗琳表示,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積極為國內外的科學家搭建合作橋梁,希望通過本次會議積極推動中老兩國在空間環境監測、植物培育等方面開展切實合作。
學術報告環節,我校數學與物理學院副院長莫曉華,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申旭輝、朱亞軍、王勁東研究員,國際子午圈辦公室主任任麗文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鄭慧瓊研究員分別作報告。參會代表就推動在低緯地區布設空間環境地面監測設備、開展聯合監測、進行數據協調處理與共享、參與國際子午圈國際大科學計劃、聯合太空育種、開展聯合研究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

會議各方共同簽署會議紀要(前排右一為我校副校長高興宇)
會議指出,各方共同努力推動中老科技合作取得豐碩的成果,創立中老科技合作的典范,共同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會議最后,各方共同簽署了會議紀要。

參會代表合影
來自老撾駐華大使館、老撾國立大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廣西民族大學、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專家代表共20余人參加本次會議。會議由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廣西民族大學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協辦,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支持。(初審:梁桂娥 編輯:秦浩銘 校對:陳水蘭 復審:馬可靠 終審: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