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上午,廣西民族大學舉行文化研習基地啟用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學校黨委書記卞成林,黨委副書記陳銘彬,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韋雪芳,黨委常委、副校長蔡高根,副校長黃曉娟,黨委常委、副校長呂俊彪、何立榮、姜明國、高興宇等在家校領導、中央及廣西近20家主流媒體記者、各職能部門、文化研習基地各展館負責人和師生代表參加活動。
啟用儀式上,卞成林與韋雪芳共同為文化研習基地揭牌。其他校領導與各展館負責人為校史館、廣西現代文學館、語言博物館、民族博物館和東盟文化館揭牌。陳銘彬在啟動儀式上致辭,呂俊彪主持啟動儀式。




陳銘彬表示,建設文化研習基地是廣西民族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校視察時的重要囑托“各族青年要志存高遠、敏于求學、學有所成、鍛煉成才,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執行民族團結進步政策的楷模,為推動多民族大家庭的和諧共處,共同發展貢獻力量”,堅持文化立校、文化強校、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自覺和重要舉措。廣西民族大學將把文化研習基地打造為學習宣傳習近平文化思想,傳承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平臺,激活學校70余年辦學中積聚的豐富文化資源,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文化建設形塑立德樹人新格局、教師教學新形態、學生成長新場域。





啟用儀式后,文化研習基地啟用新聞發布會召開。陳銘彬介紹了文化研習基地的基本情況、功能定位和特色內容。廣西文聯副主席、廣西民族大學文學影視創作中心副主任凡一平,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民族博物館館長滕蘭花,文學院副院長、語言博物館館長康忠德等一一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廣西民族大學文化研習基地總建筑面積1.94萬平方米,總投資1.3億元,是學校“十四五”期間重點建設的集文化研究、學術交流、實訓教學和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綜合場館,內設校史館、廣西現代文學館、語言博物館、民族博物館、東盟文化館等常設展館展廳。
校史館記載了學校的72年芳華,是學校非常重要的文化場所、育人基地、對外窗口,發揮著記錄辦學歷史、傳承文化傳統、展示辦學成就、指引未來發展的重要功能,通過校史館的展陳,讓學生在參觀學習中感受到廣西民族大學沐浴在黨的陽光下,取得的豐碩成就,新時代民大人奮發有為的時代風貌。
廣西現代文學館展示了廣西現代文學概況、廣西文學地理和各時期的廣西現代文學,重點展示廣西首位茅盾文學獎獲獎者、我校東西教授的獲獎作品、獲獎證書、獎牌等實物,將進一步豐富和提升學校的文化內涵,對深化學校與區內外,以及東盟國家的文學合作與交流意義重大。
語言博物館是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中國境內語言文字、東南亞國家語言文字和語言數字化體驗等四部分組成,展現語言歷史的發展脈絡,大力推廣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是語言人才培養的實訓基地、語言研究的平臺、語言科普服務社會的窗口,是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歷史見證。
民族博物館設有廣西簡史展區、廣西世居民族展區和東南亞民族展區,將收藏保管、教學實踐、科學研究以及宣傳教育功能有機結合,凝聚了民大師生扎根田野開展民族民俗教學研究的心血,是學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展示華風桂韻、共筑華夏華章的特色育人窗口和溝通橋梁,展陳的物件,有力地彰顯了中華文化的華美與博大,是見證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朽樂章。
東盟文化館由東盟國家國別館、廣西民族大學面向東盟人才培養成果展兩部分組成,全方位、立體化、系統性地展示學校“立足廣西、面向東盟、走向全球”的國際化辦學特色,以及在長期面向東盟辦學和友好交往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講好民大故事、廣西故事,中國故事的色彩斑斕的注腳。(初審:榮子卿 校對:萬曉彤 復審:馬可靠 終審:王文娟)